今天是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农历乙巳年 四月初九
手机版
Scan me!
站群导航

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

初高中

九年一贯制学校

小学

幼儿园

其他

您的位置: 首页 >课程教学>精品课例>详细内容

精品课例

《种树郭橐驼传》教案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9-12-20 15:33:2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《种树郭橐驼传》教案

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  高二语文组  白凤英

【教学目标】

1.掌握“偻”等文言实词,归纳“以”、“而”、“且”等文言虚词的用法。

2.梳理文本内容和结构。

3.通过学习本文对比和类比的手法,理解设事明理的写作意图。

【教学重难点】梳理文本内容和结构,理解作者写作意图。

【教学方法】诵读法、讨论法

【教学准备】多媒体课件

【教学课时】两课时

【课前预习】熟读课文,了解文意,掌握相关文言知识,完成导学案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疑义相与析:查课前预习,落实文言重点。

(一)屏显个别难点并讲解。

解释下列加点的词

1.名我固当

2.驼业种树

3.早实以蕃

4.非有能硕茂之也

5.传其事以为官戒

重点句子:

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

1.故不我若也。

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。(宾语前置)

2.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。

凡是长安城经营园林游览的富豪人家以及那些种树卖果子(营利)的人。(定语后置)

3.传其事以为官戒也。(省略)

记下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。

(二)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剩下疑问,教师流动答疑。

 二、奇文共欣赏:析其人其事,回归文本。

(一) 发现奇文之一:

1.从题目看,《种树郭橐驼传》的文体是什么?

人物传记一般会写到这个人的哪些方面的内容?

学生回答,教师明确。

  1. 人物的姓名、性别、籍贯、民族。
  2. 人物的生卒年月。
  3. 人物的学历、简历、党派、职务。
  4. 人物的贡献功绩、科技成果、著作。
  5. 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。

2.大家就来填一下这张包括人物传记主要内容的表格。

 

传主:郭橐驼

名与字:不明

别名:橐驼

民族:不明

生卒年月:不明

学位:不明

职业:种树

籍贯:长安西、丰乐乡

特长:种树

简历:

典型事迹:

讲述自己的种树之道

批评地方官吏的治民之法

 

贡献功绩:

郭氏种树法

发现养树与养民的相通之处

 

作者的评价:

无直接评价

 

 

小结:可见,这篇传记不大合传记的标准,郭橐驼可能是虚构的。

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能证明本文讲述的事件不是真实的线索吗?

明确:对话形式可疑:现实中不大可能有如此长篇大论式的对话。

      问者可疑:问者无名无姓,路人甲。可是这个郭橐驼对这个路人甲很热情。另外,这个路人甲到底是问养树之道还是养人之道之道,不清楚。

但文学作品中有过,高一学过的《赤壁赋》中的苏子与客的对话。最终我们也认为苏子与客的对话是虚构的,实际上是,苏轼的两个自我在争论。

那么,本文中的郭橐驼与问者也是虚构的,实际都是柳宗元自编自导的话剧。

那么作者的目的就不是介绍评价人物了,而是借助虚构的人物事件,表明自己的意图。

明确这样的写法叫设事明理,虚构的故事就叫寓言。

小结:

一、发现本文奇特之处:

1.徒有传记之表,实则是寓言故事。

2.用主客问答形式,分析道理。

二、用“传记”的形式,写一个虚构的故事,再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道理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?

柳宗元生活中没有郭橐驼这样的人,那就可以直接讲述种树之道,再批评当下的养人之法。道理也可以讲得很清楚啊?

好处:1.用“传记”的形式,依托专业种树并且是种树行家之口,使道理更可信。

      2.用主客问答的形式,可以使道理讲得更透彻。

三、你得到了一些写作方面的启示吗?

1.文学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。想要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,可以有恰当地虚构。(不过,柳宗元一定是熟悉种树原理的。《种柳戏题》“柳州柳刺史,种柳柳江边。)

但是,如果你跟我说,老师我既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,有没有深刻的思考。那就没救了。

2.在写议论文时,运用主客问答式。可以设置一个假想敌,例如用“也许有人会说/问……”

接下来作文训练时,我们就逐一地来练练。

(二)发现奇文之二:

问题探讨:既然是寓言故事,其中作者必定寄寓了一些道理。那么寄寓的是什么道理呢?

明确:统治阶级的“养人”之术。“养人”之术的具体内容什么呢?

1.文中没有正面说官员应该怎样治理百姓,倒是批评了官员的一些什么样的做法?

明确:见长人者好烦其令,若甚怜焉,而卒以祸。即繁政扰民。

由此可以推出“养人”之术:要宽简为政。

“养人”之术只要宽简为政就可以了吗?再郭橐驼的养树之道中再找找,官员还应该怎么做?

2. 郭橐驼的养树之道又是什么?

原文:顺木之天以致其性。

解释: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,使它的本性得到发展。

由此可以推出“养人”之术:顺应百姓的生产作息规律,百姓自然安居乐业。

3.郭橐驼还批评了别人种树时的哪两种错误的做法?

错误做法一:粗心大意,不用心。

错误做法二:过度关注,伤害了树的本性。虽曰爱之,其实害之;虽曰忧之,其实仇之。(类比错误的“官理”)

由此可以推出“养人”之术:一味地宽简也不行。

小结一:作者是把养树之道和养人之法做了类比。养树,顺应树的生长规律,树才高大繁茂;养人,顺应百姓的生产作息规律,要宽简为政,不要繁政扰民。百姓自然安居乐业,国家自然富强。

4.同样,从养树之道中,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?

作为学生,顺应学习的规律,记忆的遗忘规律(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),甚至是每一个学科的学习规律,身体作息的规律等等,才能做到事半功倍。

作为老师、家长,我们也要反思是不是做了一些虽曰爱之,实则害之的事。

小结二:发现本文奇特之处:运用对比、类比,寓意丰富。

三、继续发现之旅:

(一)我们姑且借用本文的传记文体,一般作者在文章最后都会有一段总结性的评价。柳宗元没有写,我们来给补一段吧。结合已作的评点。形式:

1.可以是精当的评价,我看郭橐驼。

2.颁奖词式:以第二人称的口吻,议论兼抒情。

示例:成就“20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”,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。还是那双布鞋——一点素心,三分侠气,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 (二)既然本文故事是虚构的,柳宗元为何选一个残疾人呢?又为何安排人物种树这个职业呢?

明确:用人物外在的残疾形象反衬其内在的高超技艺和对养树、养人的深刻认识。

      古代以种树为业的人自然没有读过什么书,尚且懂得治民之道,作为官员、统治者却不懂这个道理。讽刺批判统治者的昏庸乱作为的现象。

  在他诸多的政绩中有:办学教化、释放奴婢、打井、种柳树等,柳宗元对柳树情有独钟。他在柳江边种柳树时写诗《种柳戏题》“柳州柳刺史,种柳柳江边。谈笑为故事,推移成昔年。垂荫当覆地,耸干会参天。好为思人树,惭无惠化传。”

作业布置:

按照以下几大类别,整理本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。

  1. 通假字:
  2. 古今异义:
  3. 一词多义:
  4. 此类活用:
  5. 特殊句式:

附:板书设计  

 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x

微信扫一扫:分享

Scan me!

微信里点“发现”,扫一下

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。